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管理办法(试行)(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04:33:35   浏览:92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管理办法(试行)(已废止)

国家医药管理局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1991年5月28日,国家医药管理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的行业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和方便,减少药品储运中的破损浪费,促进制药工业现代化,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重点是直接接触药品的产品)生产的单位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的行业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的行业管理工作。

第二章 企业的管理
第四条 开办或转产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企业或车间,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品先进,符合国家及医药行业产业政策,布局、规模合理,国内外市场需要,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二)具有与所生产包装材料、容器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三)具有与所生产包装材料、容器相适应的厂房、设施、设备和卫生条件。
(四)具有对所生产包装材料、容器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及必要的仪器设备。
第五条 新开办生产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企业或现有企业新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车间,立项前首先征得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的同意,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还须经国家医药管理局同意后,再按规定程序履行立项报批手续。
第六条 地方新建、扩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车间及现有企业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审批。非医药系统企业的项目,其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的同意。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经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查、同意。
第七条 新建、扩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车间及现有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查,除按国家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审查外,还须进行以下方面审查:
(一)生产布局情况;
(二)产品先进性、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
(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环境卫生条件;
(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厂房水平及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情况;
(五)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消防、防疫措施;
(六)资金筹措及社会、经济效益情况。
第八条 新建生产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企业或车间,须按《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验收通则的各项要求进行,建成后,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评审合格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核批准后,发给《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到期重新审查发证。逾期不申请换证的,原证即自行废止。
第九条 现已生产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单位,必须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履行登记手续,并按《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验收通则的要求完成整改或建设后,提出申请,经评审合格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核批准,发给《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
第十条 没有申请或虽经申请、评审而没有获得《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单位,不得生产和销售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
第十一条 所有生产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单位,厂区、车间、仓库内外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源,并且有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凡生产不需药厂清洗而直接使用并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车间,其卫生标准必须符合被包装药品生产厂房的洁净度要求。成品必须有确保洁净度的包装。
第十三条 对非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逐步实行定点管理,定点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制订。

第三章 产品的管理
第十四条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产品必须按法定标准组织生产。不符合法定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十五条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
第十六条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产品(包括油墨、粘合剂、涂料、衬垫、填充物等)必须无毒,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不发生组分游离或微粒脱落,必须保证用药安全。
第十七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对直接接触药品的重要包装材料、容器产品逐步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已经实施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生产企业必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向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检查、评审合格,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发给《药用包装材料、容器产品
生产许可证》,方能生产。
第十八条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必须有计划地淘汰质量低、能耗高、使用不便、破损严重的落后产品,积极推广、开发新型、优质的材料、容器。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产品,生产企业不得在期限日期以前扩产或将其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转移到其它企业生产;到达期限日期后,所有企业一律不准生产和销售。
第十九条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产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必须清洁卫生,不准采用污染产品和影响药厂卫生的包装材料、容器。
第二十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设置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并委托其在行业检(抽)查质量评比创优、发放许可证、企业升级等项工作中,负责产品质量的检测工作。
第二十一条 国内首次引进技术设备生产、首次开发研制、首次用于药品包装的直接接触药品的材料、容器产品,必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国家医药管理局立项或重要的产品,由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技术鉴定,通过鉴定的产品方可生产、使用。
第二十二条 企业进出口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产品,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审查同意。重要产品的进出口须报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查。国内生产并能满足需要的产品限制进口。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并发现拟新建的企业、车间布局和规模不合理,产品不符合国家医药管理局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工艺、设备水平落后的,应令其停止项目报批或建设。非医药系统新建企业、车间不符合规定的,应建议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不批准立项或责令项目停建。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无证生产、销售的企业,责令其停产、停销,并通知制药企业不准购买、使用其产品。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十二条规定的,应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期限不超过一年),仍达不到规定的,应停产整顿。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顿,经整顿无效者,责令其停产,收回已出厂的产品,并吊销《药用包装村料、容器产品许可证》和《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并经药用包装材料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测试确认后,没收其有毒或影响药品质量、使用不安全的产品及违法所得,责令企业停产整顿或吊销《药品包装和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没有取得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得安排计划,不得供应原材料、动力和提供生产资金。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扩产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产品者,责令削减该产品计划,并控制其扩产资金、能源、原材料;超过规定期限继续生产淘汰产品的,责令停产,没收淘汰产品,并给企业法人代表以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应令该企业单位在三个月之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或国家医药管理局申请组织鉴定,通过技术鉴定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不能通过鉴定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违反者,责令停产,没收产品。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规定和执行,对非医药系统企业的处罚,应会同其同级的主管部门一起执行。
第三十二条 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所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的次日起15天内向国家医药管理局申请复议。国家医药管理局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依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中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是指直接构成药品包装的材料和为保护、储存、运输和销售药品而使用的器具的总称。
第三十四条 直接接触药品的重要包装材料、容器产品、限期淘汰的产品以及限制进口产品等目录,由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确定和公布。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自1992年4月1日起实施。

附件一:核发《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企业许可证》验收通则(试行)
一、人 员
(一)药包材生产企业必须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的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厂长必须熟悉产品生产技术业务,有组织领导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负全部责任。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和总工程师必须具有大专(或相当)学历,并具有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对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有一定经验和组织能力。
(三)企业质监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助工以上技术职称,坚持原则,熟悉专业,有一定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四)企业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人和车间技术主任必须分别由工程师和助工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并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
(五)企业生产工人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检验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培训,由省(市、区)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发证,持合格证者方可上岗。
企业内专职质量管理、检验、监督人员总数应为职工总数的4—6%。
(六)供应、销售等部门要配备技术人员。
(七)对生产工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不合规定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材的生产、检验、包装等工作。
二、厂房设施设备
(一)厂区环境:
1.厂区空气、水源无污染,符合生产卫生及环境保护要求;
2.厂区主要道路通畅、平整;
3.厂区内基本达到无积水、无杂草、无垃圾积土、无蚊蝇孽生,并尽量减少露土面积;
4.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并有适应生产要求的卫生设施。
(二)车间条件:
1.生产厂房应有适当的面积和空间,车间内部表面平整,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
2.车间按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划分洁净区域等级,设置相应的卫生通道、缓冲区域和安全设施;
3.易燃、易爆岗位有报警、消防、防爆设施。
(三)仓贮条件:
1.有与生产规模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仓贮面积。原辅料、包装材料及成品等按不同性质分类分库贮存;
2.仓库要通风良好,并根据所存货物要求具有防火、防潮、防鼠、防虫等设施;
3.库内采用货架或设置垫板;
4.有特殊贮存要求的物料,存放能符合有关规定。
(四)检验部门:
1.化验室 面积应与生产品种的检测要求相适应;
2.应按检测需要分设理化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测试等若干检测室和留样室等;
3.各检测室应按测试要求,分别具备防尘、防震、防潮、恒温、净化等条件。
(五)设备:
1.设备及管道的材质应符合工艺、质量、卫生的要求,与反应物料不起化学反应,与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用具内壁光滑、平整、易清洗、耐腐蚀;
2.设备按工艺流程布置合理、间距恰当,便于操作和维修;
3.对产生噪音、震动、粉尘的设备应有改善措施;
4.电气设备和易燃、易爆岗位的主要设备和管线应按规定安装;
5.各种计量和检测、控制仪表的适用范围和精确度应符合使用要求。
三、生产管理
(一)技术文件:
1.生产产品必须按法定质量标准和内控标准制订产品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等技术文件,由厂部分布执行。对有关产品、设备、厂房、管线等图纸资料,必须有严格的审核、批准、档案管理制度。
2.产品工艺规程应有车间技术主任、技术科长和总工程师(或厂技术负责人)三级签章;岗位操作法有车间工程师、车间技术主任签字,按规定审批、存档。
3.修改工艺规程、变更工艺操作须有审批制度,文字记录资料等存档。
(二)按标准组织生产:
必须按法定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及处方组织生产,不得低限投料,偷工减料。
(三)生产过程监控:
1.有按工艺、质量要求设立的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检查制度,并定期进行监控与检查,记录完整;
2.进入车间的原辅料、进入下道工序的半成品均应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应有验收制度和交接人签字;
3.各生产工序原辅料、半成品等物料贮存堆放整齐,凭交接单收发,并有收发台帐。不合格者单独存放,明显标记。投料称量、计算有复核制。
(四)生产记录:
1.按工艺程序、操作要点编制生产记录表(卡),经技术科审核后发放使用,并留样存档;
2.记录填写真实、及时、正确、无空格、签名完整、字迹清晰,无撕毁,更改有签章;
3.按规定编制生产批号,按批号整编生产原始记录并归档,保存至产品质量负责期后1年。
(五)设备管理:
1.企业应取得计量验收合格证;
2.设备要造册登记,有编号、有完好标记。主要设备(仪器)应建立档案资料;
3.生产和检验用的仪器、仪表及衡器有专人负责保管、使用、维修和定期校验;
4.设备应由专人负责维修保养,有定期检修制度和清洗制度;
5.物料管道应无滴、漏、跑、冒。管道涂色应符合《医药工业设备及管路涂色规定》;
6.原辅料、半成品的容器应编号、有明显标记,清洗干燥有检查、有记录。
(六)包装:
1.产品标签和说明书应内容完整、准确,样本(实样)存档备查;
2.产品的运输包装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或行业标准,暂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应制定标准,做到牢固、安全、防潮、防震、防污染。包装用材料、容器及衬垫材料、缓冲材料等必须清洁卫生;
3.产品运输包装的储运图示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4.直接接触药品、药厂不洗即用的产品内包装材料、容器,必须达到被包装药物所要求的卫生标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库和使用;
5.内外包装材料按使用要求分别存放。
(七)工艺卫生:
1.企业应制订生产区域、岗位工艺卫生和个人卫生标准及检查制度;
2.按不同生产区域的洁净要求,制定工作服及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使用及管理制度。
四、质量管理
(一)质监机构:
1.企业必须设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直接受厂长领导。质监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免须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2.质监部门下设中心化验室,负责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的检验;
3.生产车间应设专、兼职质检人员负责半成品的检测;
4.质监部门负责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查,有权制止不合格原辅料投入生产、不合格中间体或半成品流入下工序及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5.厂、车间、班组,设专职、兼职质监人员,按照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检查产品质量和工艺卫生;
(二)质量标准、检验规程:
1.产品出厂应符合法定标准;
2.企业必须制订:产品企业标准、半成品、原辅料与包装材料等质量标准,并按规定审批执行;
3.各种质量标准应齐全,并打印成册;
4.根据质量标准制订抽样办法及检验操作规程,按规定审批执行。
(三)检验原始记录与报告:
1.检验原始记录应按规定设计合理,内容齐全、有编号;
2.记录按规定填写、字迹清晰,更改应签章;
3.检验报告内容与结论明确,并按规定签章;
4.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均应保存至产品质量负责期后一年;
5.建立检验台帐。
(四)质量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制订以下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1.产品质量责任制;
2.产品质量分析制;
3.产品质量档案制;
4.留样观察制;
5.检验用标准品、液及检定菌检查管理制;
6.质量事故报告制;
7.质量统计报告制;
8.用户访问制。
五、仓贮管理
(一)原辅材料及成品的贮存:
1.原辅料、内外包装材料及成品等应以性质分类分库、按批堆放、货位整齐,货垛有间距,并设写有规定内容的货物卡,帐、卡、物应相符;
2.库内货物要按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划区分开堆放,明显标志;
3.有特殊贮存要求的物料的存放与管理,要符合有关规定;
4.易变质的原辅材料贮存超过规定期限,在领用前应复验复检,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得流入生产。
(二)原辅材料的采购、验收:
1.原辅材料应按质量标准进行采购;
2.进厂的原辅材料应有到货记录,凭质检部门出具的化验合格报告单验收入库;
3.入库的原辅材料应登记入帐,不合格原辅材料应单独设立汇总台帐。
(三)原辅材料发放:
1.凭本厂化验合格报告单、领(送)料单,按批发料,称重计量,领发料人均应签字;
2.原辅材料因特殊原因需处理使用时,要有申请单及处理意见,经总工程师(或厂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发放。
(四)成品的验收、发放:
1.成品凭化验合格报告单、入(出)库通知单入(出)库,交接者签名;
2.成品销售必须做到先产先销,保证产品质量;
3.成品收发要有总帐,有可跟踪的销售记录,退货要建单独台帐。

附件二:验收评分明细表
------------------------------------------------------------------------------------------------------------------
|项 目 号 | 考评项目 | 考 评 内 容 |满 分|及格分|得分|备注|
|------------|------------|------------------------------------------------------|------|------|----|----|
| A |厂区及厂房 | (见下) | 80| 50| | |
|------------|------------|------------------------------------------------------|------|------|----|----|
| A.1 | 厂区环境 |(1)厂区位置适宜(2分),无污染源,空气清洁(2分)| 4 | | | |
| | |------------------------------------------------------|------|------|----|----|
| | |(2)厂区道路平整(2分),畅通(2分) | 4 | | | |
| | |------------------------------------------------------|------|------|----|----|
| | |(3)厂区四无(无积水、无杂草、无垃圾积土和无蚊蝇 | 4 | 4 | | |
| | |孽生地)每无各1分 | | | | |
| | |------------------------------------------------------|------|------|----|----|
| | |(4)有适应生产要求的生活设施 | 4 | | | |
|------------|------------|------------------------------------------------------|------|------|----|----|
| A.2 | 仓储条件 |(1)仓库面积适应物料堆放(2分),物料按规定分类 | 4 | | | |
| | |存放(2分) | | | | |
| | |------------------------------------------------------|------|------|----|----|
| | |(2)仓库有防火、防爆、防潮、防虫鼠设施(每防2 | 10| | | |
| | |分),有适当的照明、通风设施(各1分) | | | | |
|------------|------------|------------------------------------------------------|------|------|----|----|
| A.3 | 生产厂房 |(1)工艺流程布局合理(3分),有足够的操作空间(3 | 6 | | | |
| | |分) | | | | |
| | |------------------------------------------------------|------|------|----|----|
| | |(2)车间有固定的原材料、半成品存放区 | 4 | | | |
| | |------------------------------------------------------|------|------|----|----|
| | |(3)车间有防暑降温、采暖、通风设施,采光良好 | 5 | | | |
------------------------------------------------------------------------------------------------------------------
续表
----------------------------------------------------------------------------------------------------------------
|项 目 号 | 考评项目 | 考 评 内 容 |满 分|及格分|得分|备注|
|------------|------------|------------------------------------------------------|------|------|----|----|
| A.3 | 生产厂房 |(4)直接接触药品、药厂不洗即用的包装材料、容器 | | | | |
| | |产品厂房的洁净度与被包药品生产厂房规定的洁净 | 10| 8 | | |
| | |度相同;高温条件下生产的此类产品,其冷却、检验、 | | | | |
| | |包装工序的厂房洁净度符合规定 | | | | |
| | |------------------------------------------------------|------|------|----|----|
| | |(5)车间防尘、防虫鼠、防蚊蝇、防污染、防异物混入 | 10| 8 | | |
| | |(每防各2分) | | | | |
| | |------------------------------------------------------|------|------|----|----|
| | |(6)车间有防火、防爆、报警、消防设施 | 5 | | | |
| | |------------------------------------------------------|------|------|----|----|
| | |(7)不在同一厂房内未经分隔的情况下,与非药用产 | 5 | 5 | | |
| | |品同时生产 | | | | |
|------------|------------|------------------------------------------------------|------|------|----|----|
| A.4 | 检验部门 |(1)厂中心化验室、车间化验室基本符合要求 | 3 | | | |
| | |------------------------------------------------------|------|------|----|----|
| | |(2)精密仪器室、留样观察室、标准溶液配置、贮存室 | 2 | | | |
| | |应相应有防震防潮调温装置 | | | | |
|------------|------------|------------------------------------------------------|------|------|----|----|
| B | 设备 |(见下) | 80| 50| | |
------------------------------------------------------------------------------------------------------------------
续表
------------------------------------------------------------------------------------------------------------------
| B.1 | 生产设备 |(1)具备生产工艺所规定的全部设备仪表、性能良 | 30| 25| | |
| | |好,布置合理、间距恰当、便于操作和维修 | | | | |
| | |------------------------------------------------------|------|------|----|----|
| | |(2)设备、管道排列整齐,不同物料管道有区别标志; | | | | |
| | |各种计量、检测、控制仪表的适用范围和精确度符合 | 5 | | | |
| | |使用要求 | | | | |
| | |------------------------------------------------------|------|------|----|----|
| | |(3)受压容器、防爆设备有安全装置,消除静电、防止 | 5 | | | |
| | |明火、灭火设施,对噪音、震动、粉尘有改善措施 | | | | |
|------------|------------|------------------------------------------------------|------|------|----|----|
| B.2 | 公用系统 |(1)电源、气源、水源、供热充足(各2分),符合生产 | 12| | | |
| | |要求(4分) | | | | |
| | |------------------------------------------------------|------|------|----|----|
| | |(2)燃料储存场所与厂房有一定间距 | 3 | | | |
| | |------------------------------------------------------|------|------|----|----|
| | |(3)烟囱有除尘装置(2分),不冒黑烟(3分) | 5 | | | |
|------------|------------|------------------------------------------------------|------|------|----|----|
| B.3 | 检验设备 |按原材料等进厂,产品出厂检验项目所需主要仪器、 | 20| 10| | |
| | |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 | | | |
|------------|------------|------------------------------------------------------|------|------|----|----|
| C | 人员 |(见下) | 60| 40| | |
|------------|------------|------------------------------------------------------|------|------|----|----|
| | |1.企业负责人及厂技术负责人具有所生产药用包装 | 20| 10| | |
| | |材料、容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12 | | | | |
| | |分),具备相应的药品生产、包装的基本常识,了解有 | | | | |
| | |关标准、法规(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药品 | | | | |
| | |包装管理办法、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管理办 | | | | |
| | |法)(8分) | | | | |
------------------------------------------------------------------------------------------------------------------
续表
------------------------------------------------------------------------------------------------------------------
|项 目 号 | 考评项目 | 考 评 内 容 |满 分|及格分|得分|备注|
|------------|------------|------------------------------------------------------|------|------|----|----|
| | |2.本产品技术负责人(车间主任、质检人员或专职工 | 15| 10| | |
| | |程师)学历中专以上,从事专业工作三年以上(5 | | | | |
| | |分)。从事该产品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工程 | | | | |
| | |技术人员占这部分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技 | | | | |
| | |术工人比例不低于3%,技术工人比例不低于15% | | | | |
| | |(10分) | | | | |
| | |------------------------------------------------------|------|------|----|----|
| | |3.有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专职人员,质检人员占 | 15| | | |
| | |生产人员总数不低于3% | | | | |
| | |------------------------------------------------------|------|------|----|----|
| | |4.有职工培训计划(5分),并确实按计划实施(5分) | 10| | | |
|------------|------------|------------------------------------------------------|------|------|----|----|
| D |生产过程管理|(见下) |200|140| | |
------------------------------------------------------------------------------------------------------------------
续表
------------------------------------------------------------------------------------------------------------------
| | |1.按标准组织生产(10),有合理产品工艺规程(5 | 30| 20| | |
| | |分),操作规程(5分),并经签署批准(10分) | | | | |
| | |------------------------------------------------------|------|------|----|----|
| | |2.技术档案内容齐全、保存完整 | 20| | | |
|------------|------------|------------------------------------------------------|------|------|----|----|
| | |3.生产记录(包括原材料、包装材料检验、验收原始 | | | | |
| | |记录、批生产原始记录)填写完整、清楚、真实,称料、 | 15| | | |
| | |投料复核签字,原始记录保存至产品质量负责期后 | | | | |
| | |一年 | | | | |
| | |------------------------------------------------------|------|------|----|----|
| | |4.有严格不合格品废品、边角料管理制度(10分), | 15| 10| | |
| | |及再用记录(5分) | | | | |
| | |------------------------------------------------------|------|------|----|----|
| | |5.计量仪器(包括量具、衡器)有专门机构或人员管 | 15| | | |
| | |理,定期检修,检定记录保存完整 | | | | |
| | |------------------------------------------------------|------|------|----|----|
| | |6.车间有适应生产要求的卫生制度(10分),有专人 | 15| 10| | |
| | |负责监督(5分) | | | | |
| | |------------------------------------------------------|------|------|----|----|
| | |7.设备档案齐全(5分),主要设备建立卡片(5分), | 15| | | |
| | |内容填写完整(5分) | | | | |
| | |------------------------------------------------------|------|------|----|----|
| | |8.设备维护、保养、检修有制度(10分),执行制度(5| 15| 10| | |
| | |分) | | | | |
------------------------------------------------------------------------------------------------------------------
续表
------------------------------------------------------------------------------------------------------------------
| | |9.有健全的安全防火、防爆制度、措施(10分),并有 | 15| | | |
| | |专人负责执行(5分) | | | | |
| | |------------------------------------------------------|------|------|----|----|
| | |10.仓库有验收、贮存、发放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 | 15| 10| | |
| | |------------------------------------------------------|------|------|----|----|
| | |11.原辅料、包装材料、进厂经检验合格后验收入库 | 15| 10| | |
| | |------------------------------------------------------|------|------|----|----|
| | |12.产品标签(或说明书)内容齐全,验收、发放有健 | | | | |
| | |全的制度并严格执行(7分),运输包装上的文字内 | 15| 10| | |
| | |容、标记、印刷等符合有关规定(8分) | | | | |
------------------------------------------------------------------------------------------------------------------
续表
------------------------------------------------------------------------------------------------------------------
|项 目 号 | 考评项目 | 考 评 内 容 |满 分|及格分|得分|备注|
|------------|------------|------------------------------------------------------|------|------|----|----|
| E | 质量管理 |(见下) |180|120| | |
|------------|------------|------------------------------------------------------|------|------|----|----|
| | |1.有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三级(岗位、车间、工厂) | | | | |
| | |质量检查网 | 15| | | |
| | |------------------------------------------------------|------|------|----|----|
| | |2.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有明确的责任制 | 15| 10| | |
| | |------------------------------------------------------|------|------|----|----|
| | |3.原辅料、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包括成品包装) | 30| 25| | |
| | |有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 | | | | |
| | |------------------------------------------------------|------|------|----|----|
| | |4.四消灭一保证(消灭混料、差错、返工退货和保证 | | | | |
| | |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措施,一年内未发生重大质量 | 20| 15| | |
| | |事故 | | | | |
| | |------------------------------------------------------|------|------|----|----|
| | |5.个人工作服、劳动保护用品齐全、穿戴符合规定 | 10| | | |
| | |------------------------------------------------------|------|------|----|----|
| | |6.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检验、 | | | | |
| | |包装的人员定期体检、有健康登记卡片(5分),传染 | 15| 10| | |
| | |病、隐性传染病、外伤感染患者不从事以上工序工作 | | | | |
| | |(10分) | | | | |
------------------------------------------------------------------------------------------------------------------
续表
------------------------------------------------------------------------------------------------------------------
| | |7.质量检验规程健全(10分),标准液、指示液专人 | 15| | | |
| | |配置、标定、复核保管、发放(5分) | | | | |
| | |------------------------------------------------------|------|------|----|----|
| | |8.质检精密仪器有使用校验保管制度使用登记专人 | 15| | | |
| | |检查维修 | | | | |
| | |------------------------------------------------------|------|------|----|----|
| | |9.产品质量检验记录和报告有专人复核、签字、保存 | 15| | | |
| | |至产品质量负责期后一年 | | | | |
| | |------------------------------------------------------|------|------|----|----|
| | |10.留样观察按规定留样,定期考察质量,记录完整, | 10| | | |
| | |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信息 | | | | |
| | |------------------------------------------------------|------|------|----|----|
| | |11.不合格产品有处理记录 | 10| | | |
| | |------------------------------------------------------|------|------|----|----|
| | |12.退货有专帐、有处理记录 | 10| | | |
|------------|------------|------------------------------------------------------|------|------|----|----|
|A.B.C.| 合计评分 | |600|400| | |
| D.E | | | | | | |
|------------|------------|------------------------------------------------------|------|------|----|----|
| F | 产品质量 |按法定质量标准抽三批样品检测 |300|300| | |
|--------------------------|------------------------------------------------------|------|------|----|----|
| 总计评分 | 全部项目内容 |900|700| | |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法发〔20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是人民法院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近年来,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队伍执法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有了较大改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问题与表象问题、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特别是涉及民生各类矛盾产生的原因将更加复杂,高发、多发态势将更加严峻。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最前沿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面临的考验将更加严峻,遇到的问题将更加复杂,承担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有效保障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基层人民法院是基层人民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顺利推进司法审判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基层来落实。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是提升人民法院整体工作水平的重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只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充分履行职能,切实促进司法审判事业科学发展。

3、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的重要途径。人民法院90%左右的案件在基层。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直接、联系最为紧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就是要从群众希望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断提升基层审判工作水平和公信力。

4、基层基础建设的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以审判工作为中心、队伍建设为根本、物质装备为保障”,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基层执法办案水平明显提高,化解社会矛盾能力明显增强,法院和法官形象明显改观,物质保障工作明显进步,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制度机制活力明显提升,切实发挥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基层基础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确保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自力更生与社会协同、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推动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接受监督。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观念,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

二、立足新形势变化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基层基础建设,审判工作是中心。要立足新形势变化,务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只有“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才能建立起“基层稳、天下安”的和谐社会。

6、进一步提高民生审判质量。密切关注物价上涨及房贷等政策变化对民生的影响,依法妥善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等领域的纠纷,注重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着力解决群体性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认真研究“三农”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有效化解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农产品买卖、农村土地承包等纠纷,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审慎处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城镇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案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被拆迁人合法权益。

7、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完善功能设置,规范工作制度,努力把立案信访窗口建成“为民之窗、文明之窗、和谐之窗、公信之窗”。巩固和完善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当事人立案不便困难。更加充分发挥简易程序制度功能,做好小额案件速裁机制试点工作,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让人民群众行使诉权更加便捷,实现权益更加及时,感受司法公正高效更加真切。

8、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优势。注重吸收不同行业、性别、年龄、专业人员,确保人民陪审员队伍的广泛性、代表性和群众性。加强日常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各项工作程序及考评激励等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随机抽取”工作机制,更好实现司法民主。加强岗前及履职培训,着力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能力。切实发挥人民陪审员来自群众、熟悉群众、代表群众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引导当事人尊重和自觉履行生效裁判,不断提高司法裁判公信力。

9、进一步规范人民法庭设置。按照“三个面向”和“两便”要求,坚持科学、务实、效能原则,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审判工作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好人民法庭恢复、新建和调整工作。在所辖乡镇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及原有法庭服务半径过大、区域内经济活动较频繁、受理案件较多的地区,新建或恢复设立人民法庭。对辖区交通便利或者受理案件量较少等设置必要性不高的人民法庭,应及时予以调整。

10、进一步扩大巡回审判效应。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大力推广巡回审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意见》,切实增强巡回审判的针对性,努力追求巡回审判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采取多种形式,依托巡回审判开展延伸服务,推动巡回审判向纵深发展,拓展审判工作的辐射效应,努力提供快捷、亲民和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11、进一步创新审判管理。坚持服务审判理念,确立有利于审判工作良性发展的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和激发审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审判规律,科学设计考核指标,注意对案件的类型化、差别化管理, 正确评估统计数据与审判业绩的关系。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实现案件繁简分流,优化部门职责分工。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要设立审判管理专门机构,也可由审判监督庭承担审判管理职能。

12、进一步拓展对下监督指导。将做好、做实对基层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作为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问题的发现、反馈、分析和解决机制;建立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综合利用适用法律疑难问题请示、审级监督、发改案件通报分析以及典型案例指导等制度,拓宽监督指导途径,不断增强监督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下大气力解决个案指导多、类型案件总结少,事后监督多、事前指导少等问题。

13、进一步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准确理解和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基本精神,正确处理调判关系,充分发挥调判组合优势。准确把握运用调判方式处理案件的基础和条件,依照法律可以调解、根据案情能够调解或者按照矛盾冲突特点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要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依法不能调解、根据案情不宜调解或者以判决方式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应当选择判决方式。不能脱离实际设定调解率指标或者违背当事人意愿强调硬调、以拖促调,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以自动履行率为重要标准,完善真实反映调解工作效果的考评机制,更好发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的功能。

14、进一步推进“大调解”工作机制。创新和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广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做好诉前调解工作。按照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系统指导、巡回办案实时指导、庭审旁听观摩指导、典型案例重点指导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民调解化解纠纷能力提高。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规范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更大发展。把握好人民法院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司法的引导、保障、推动作用,既要保持司法活动独立性和终局性,也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职责定位明确、程序衔接畅通的社会矛盾化解合力。

三、围绕新形势要求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基层基础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基层队伍,是实现基层基础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5、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党建工作,认真整顿组织不健全及软弱涣散等问题,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全面强化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培养、树立、宣传基层优秀党员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基层干警工作热情和干劲。完善党员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违法违纪党员处罚惩戒力度,增强警示教育震撼力和实效性。

16、进一步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认真履行干部协管职责,严把基层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员任职考察关。通过专题培训、司法巡查、届中考察以及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加大对基层人民法院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力度。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调整、交流、使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完善后备干部调整、培养和使用等制度,为基层干部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有效组织人事制度保障。

17、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全面传承、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把增强群众观念和感情、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基层队伍建设始终。深入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坚持求真务实作风,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查自纠,最大限度避免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等现象发生。不断拓宽联系渠道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开展人民满意法院、法官创建活动。严格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的规定,以规范文明司法为核心,完善符合基层实际的行为准则规范体系。

18、进一步促进司法廉洁。结合基层实际,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新路子,督促广大干警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四个一律”要求和“五个严禁”规定,健全网络举报受理、违纪线索核查、重大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完善对查办案件工作的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行廉政监察员制度,健全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配齐、配强纪检监察人员,构建符合基层审判工作规律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19、进一步增强司法能力。全面贯彻落实“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倡导”教育培训工作方针,构建多形式、全覆盖的基层队伍全员培训体系和网络。紧扣基层实践需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把会做、善做群众工作,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以及突发紧急事件处置、舆情掌控及应对等纳入基层法官和法院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修内容。抓好基层法官轮训工作,建立人民法庭庭长定期轮训制度。组织、倡导、鼓励资深优秀法官开展审判专题巡回讲座、司法经验交流等活动。健全东西部地区人才对口支援机制,注重培养、锻炼基层一线青年法官,完善新进人员到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制度。

20、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建立并实施法官职务序列及其配套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法官职数比例。适当提高基层办案人员岗位津贴标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法官(法警)特别补助金、慰问金工作程序与效率。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审判工作特点的法官工资、退休和其他津补贴制度。关心基层干警生活,着力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带薪休假、定期身心检查等制度,倡导健康生活情趣,培养理性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21、进一步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和法官短缺问题。完善省级统一招录政策,坚持开展选调生工作,努力拓宽法官来源范围渠道。规范、加强编制管理、使用和督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办案人员分编倾斜政策和原则,推动建立适应审判工作发展要求的编制增补机制。加大中央关于解决提前离岗离职政策的执行、督查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减少并杜绝审判资源浪费。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改进司法考试办法、完善司法考试政策。扩大在职法律职业人员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试点范围,直接、快速、有效解决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法官短缺问题。充分考虑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旨在吸引本地人才的招录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熟悉民族语言、适应当地环境的优秀少数民族和本地汉族人才充实法官队伍。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力度,积极研究建立双语法官培训基地。

22、进一步实施基层人才聚集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基层工作方针和人才工作规划,制定并实施基层聚才工程规划,出台基层聚才倾斜政策,完善基层聚才保障机制。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形成优秀人才向基层聚集,优秀干部从基层产生、成长和锻炼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并完善法官择优遴选制度和有利于基层干警成长的选拔机制,努力拓展基层干警职业发展空间。到2012年,省级以上人民法院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中考录。有效解决“不愿去、出不来、留不住”问题,把人民法庭作为培养、锻炼、选拔法院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重要基地。

四、适应新形势发展大力提升物质装备保障水平

基层基础建设,物质装备是保障。大力推进司法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理顺上下级人民法院在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相互关系,增强上级人民法院特别是高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在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装备配备、信息化建设和司法鉴定等方面的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服务审判职能作用。

23、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按照财政部《政法经费分类保障办法(试行)》各项要求,深化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在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强地方保障能力和水平,使基层真正享受到改革成果。最高人民法院继续积极协调中央财政和国家发改委对法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高级人民法院加强与省级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的沟通协商,争取省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制定资金分配方案,配合省财政部门建立基层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基层人民法院努力做好与本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切实落实地方经费保障责任,抓好人民陪审员、聘用人员等经费预算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保证各项经费开支。上级人民法院应会同财政部门加大对基层经费保障情况和经费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避免抵顶经费、减少本级投入等问题发生。

24、进一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以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投资保障机制的意见》为指导,依据审判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审判法庭、人民法庭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协调地方政府按照政策要求划拨建设用地,落实配套条件和资金,减免相关规费。尽快完成立案信访窗口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以及立案信访窗口和人民法庭统一标识工作。有建设任务的法院要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建设成本控制,避免形成新的债务。积极推动中央、省级和本级三级政府分项目、分年度、分比例负担方式化解基本建设历史债务。

25、进一步提升业务装备配备水平。认真执行《基层人民法院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着力加强基层人民法院业务装备建设。高级人民法院应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国家标准为基本要求,制定本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业务装备配备实施标准,并根据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和法院工作重点,制定本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业务装备配备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基层人民法院要根据审判执行工作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加快装备更新,尽快实现审判法庭专业设备、审判文书印刷设备、法警单警装备、档案存储设备以及业务交通工具标准化配置。高度重视人民法庭安全设施建设,尽快按标准和需求配备安全保卫装备。

26、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的决定》要求,以“天平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科技法庭”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重点建设覆盖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的局域网络,全面应用司法审判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等。将案件诉讼材料同步数字化录入,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推进信息化在流程管理、质量评估、绩效考核、远程审判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推广远程立案申诉、电子签章、公众信息查询、公众网站等司法便民措施。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27、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职能作用。充分认识司法鉴定管理工作重要性,根据审判执行工作需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各项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委托评估、拍卖和鉴定工作,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应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审核工作。加强司法技术辅助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各级人民法院务必站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刻理解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各高级人民法院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及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工作规划和落实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意认真分析研究成因与对策,必要时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印发《地震灾后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地震灾后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标[2008]13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家人防办、总后营房部,各有关协会:

  为做好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房屋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工作,我部组织建设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规范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有关科研院所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后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该《指南》主要用于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区房屋建筑鉴定和受损房屋加固的技术工作,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和有关政策要求参照使用。新的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发布后,《指南》中的相应要求以新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