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申我行人员因公出国报批程序及有关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7:48:32   浏览:808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重申我行人员因公出国报批程序及有关规定的通知

中国建设银行


关于重申我行人员因公出国报批程序及有关规定的通知
1992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
随着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对外交往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行因境外考察、签约、培训以及参加国际性会议等出国人员逐渐增加。总行曾以建总便外字(89 )第12号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办理出国手续暂行规定》的通知”、建总函字(90)第246号“关于印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办理出国手续的补充规定 》的通知 ”下发各有关分行。近年来,各分行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严格外事纪律,加强办理出国手续的管理工作,现重申我行因公出(境)国报批程序及有规定:
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1989)10号文《关于控制领导干部出国访问的规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1991)33号文《关于离休、退休人员不宜再派遣出国执行公务问题的复函》的精神,各级领导出国必须是自已职级相称的和为主管其业务的需要 。不搞一般性的业务考察访问 ,不搞照顾和轮流出国 。已经离休、退休的领导干部不宜再派遣出国执行公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的行级领导出访除工作上的特殊需要外,一年不得超过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两个国家和地区。出访一个国家时间5_7天,出访两个国家和地区者,不超过十天。不得以任何理由绕道旅行或任意延长在境外停留时间、更改停留地点。率代表团出访,团组人员总数不超过五人。出访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应从严掌握。
二、我行人员参加地方政府、国内企业、公司组团出国,确属业务需要,可按有关规定上报审批,属一般性业务考察和访问以及拉关系和照顾性质的出国应回绝,严禁利用职权向地方政府、客户、企业、公司提出或暗示邀请自己或本部门干部出国。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正、副行长、三总师因本行业务需要或随当地政府赴有关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在向总行报告时.需陈明我行与项目的信贷关系,项目有关情况,具体考察内容、日程,并附有组团单位的有关文件,国外邀请单位邀请函。分行自行组团,还需将团组成员名单、职务附上。以上文件均需提前20天(指办理护照、签证手续开始前)以正式公文(正件)形式报总行,获批准后方可对外表态。上述人员护照、签证手续可由总行办理,也可委托地方人民政府外办办理。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及其辖内市分、支行处级以下人员(含正处级)出国(境),报管辖行审批。管辖分行在审批的同时,均抄报总行国际业务部备案。上述人员的护照和签证手续一律在当地办理。
五、为加强出国护照的管理工作,出国人员归国后应在15天之内将护照交给办理护照的部门(由总行办理的护照交还总行国际业务部外事处)。
六、为统一掌握,严格控制外事费支出,根据建总函字(91)第277号文《关于核定一九九一年外汇财务收支有关事项的通知 》规定,各分行外事出访、境外培训经费预算,都必须事先报经总行批准,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支出。
以前所发规定,如有与本通知不一致之处,皆以本通知为准,希严格执行。
附件:办理护照签证最短时间表(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可否与听证并行

杨涛


为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都市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了解,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法制日报》5月7日)
成都市政府从今年以来,就积极探索建立专家论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了成都市咨询委员会。今后,对重要的政府规章草案、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社会管理事务、大型项目和关系社会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提交该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前进行专家咨询论证,促进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可以说,这无疑是成都市政府打造“阳光、透明政府”,实现科学、高效决策的一个新举措。长期以来,政府规章、重大行政决策的出台都只是行政机关的内部操作,虽说政府部门中不乏有专家、能人,但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且有时偏偏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集思广义,走专家咨询论证是行政机关制定政府规章、进行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由之路。所以,广东省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了“2003-2004年度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尝试以直接购买研究成果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买脑”,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但是,我们认为,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的办法的出台,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有力,但在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上稍嫌不足。毫无疑问,专家介入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更为科学的思路,当然,也使能参与到决策的人数多了,无疑也扩大了民主。但是,民主的要旨并不完全在于参与的人数的多寡,还在于要让与这些决策利益息息相关的各方当事人能参与其中,他们的意见能得以听取,此为一;其二是政府规章的制定、重大行政的决策,也不仅仅要有科学性、高效性,有时还是各种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平衡,因此也必须要有与规章、决策有利害关系的人参与。因此,设计一种听证程序,让利害关系人能参与,他们的意见能得以听取,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美国,在制定有关物价、利率、环境、食品、药物标准等重要规章时,行政机关必须举行一种“审判式听证程序”。该程序由行政机关公布相关规章草案—相对人提出意见—行政机关主持听证及有关人员到场辩论—行政机关作出裁决并最终制定规章等程序组成,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听取意见的精神。
在我国,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一些关系到公民重大权利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利要求举行听证。对于规章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和立法的听证问题上,虽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但国土资源部近期审议通过了《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就拟定或者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拟定或者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的等事项组织听证。在立法上,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均波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建立立法听证制度,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举行立法听证会,直接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 听证正逐步成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程序。
   因此,我们希望,行政机关在建立规章制度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的制度的同时,能配套建立相应的听证程序,让两者齐头并进,以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Email:tao1991@163.net
tao9928@tom.com


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 国家计委


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 国家计划委员会



第一条 为了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及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小学、初级中学(含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初级职业中学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
不适用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的初中、小学或其他形式民办初中、小学。
第三条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缴杂费。
第四条 杂费应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需开支的公用经费中公务费、业务费的一定比例确定。费额要小,要有最高限额。
第五条 杂费标准的审批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教育部门提出意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审核,三部门共同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教育部门执行。
第六条 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标准的调整方案,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按照第五条规定的程序,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价上涨水平和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 学生杂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学期统一收取,到指定的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使用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规定,对学校接收借读生的条件做出规定。借读费标准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按照第五条规定的程序制定,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义务教育阶段除收取杂费、借读费之外,未经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对超出规定的收费,学生有权拒交。
第十条 杂费、借读费作为专项资金,由学校财务部门在财务上单独核算,统一管理。义务教育的杂费、借读费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不得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基建等开支,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杂费、借读费的收支情况应按级次向教育主管部
门和财政、物价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义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收费工作的管理,对政府批准的收费,要公开收费项目和批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教育收费管理由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共同负责。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收费
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收费管理的规章和制度,对巧立名目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对挤占挪用杂费收入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对乱收费屡禁不止,屡查屡犯,情节严重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学校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酌情减免杂费,保证他们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学,减免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备案。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199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