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6:28:42   浏览:800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

第77号

  已经2002年5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 习近平

二○○二年五月十四日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按照职位设置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全省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对全省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按照本规定,负责本部门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公务员培训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国家公务员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国家公务员培训分为四类: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

  第六条初任培训是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新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的培训。

  经过初任培训,应达到下列培训目标:

  (一)提高政治素质;

  (二)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熟悉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三)了解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运作过程和任职环境,初步掌握工作方法、程序和基本技能。

  第七条初任培训应在试用期内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10日(60学时)。培训成绩作为试用期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八条任职培训是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按照相应职位的要求进行的培训。对晋升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参照任职培训的规定执行。

  经过任职培训,应达到下列培训目标:

  (一)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二)提高组织、决策、协调、创新能力;

  (三)拓宽和补充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第九条任职培训应在任命后半年内完成,任职培训时间不少于30日(180学时)。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由所在单位向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请延期培训,延期最长时限为半年。

  第十条专门业务培训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业务对国家公务员进行专门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经过专门业务培训,应达到下列培训目标:(一)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掌握业务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及时了解业务工作的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

  第十一条专门业务培训的时间、方式根据工作需要由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更新知识培训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以增新、补充、拓宽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培训。

  经过更新知识培训,应达到下列培训目标:

  (一)及时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新技能;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需要。

  第十三条更新知识培训每3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21日(126学时),可以集中时间培训,也可以分散培训。各单位各部门每年参加更新知识培训的人数应平均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四条经培训合格的国家公务员,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发《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由所在单位将学习期间的成绩和表现记入个人档案。

  第十五条国家公务员按规定参加培训期间,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六条国家公务员培训分类分级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专门业务培训的方案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国家公务员培训课程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同类型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应有所侧重。

  第十八条公共必修课应包含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科学,公共行政管理知识和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等内容。

  专业必修课应包含相关业务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内容。

  选修课应包含新知识和新技能相关的内容。

  第十九条国家公务员培训应采用指定教材。

  公共必修课教材和选修课教材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指定或组织编写;专业必修课采用国务院相关工作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大纲或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商省人民政府相关工作部门指定。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根据本省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需要,统一规划,建立以省、市行政院(校)为主,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网络。

  第二十一条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的教学机构实行资格认可制度。

  依法设立的教学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经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统一资格确认后,方能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

  (一)有健全的国家公务员培训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专职管理人员;

  (二)具备相应培训场所和设施;

  (三)具备与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相适应、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第二十二条各类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的教学机构,应接受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指导,并严格按照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教学活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效果评估、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信息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国家公务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的完成。对重要培训项目,要给予重点保证。对培训经费必须编制使用计划,保证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

  (一)未按规定开展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或未完成培训任务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未按规定选送培训对象的。

  第二十五条国家公务员未经初任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任职定级。

  不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任职培训的,当年年度考核不得定为基本称职以上等次。

  不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更新知识培训的,在培训周期的最末一年年度考核不得定为基本称职以上等次。

  未经专门业务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从事专门业务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保障国家公务员享受培训权利。

  国家公务员培训权利受到侵害时或者对前条的处理不服的,有权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人事行政部门接到申诉后应在7日内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对受理申诉的,应在接到国家公务员的申诉后30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对不予受理申诉的,应书面通知申诉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七条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的教学机构未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取消其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未经省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认可,擅自从事国家公务员培训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该违法活动,退还所收的培训费用,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国家公务员参加其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不予确认。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粤府办〔2005〕63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打假办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落实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以下简称打假)工作责任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省政府决定定期开展打假工作责任制考核。

  一、考核对象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打假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分管打假工作的负责人(以上统称打假工作责任人)。

  二、考核内容
  (一)建立健全打假工作责任制情况及对下级政府考核组织实施情况。
  (二)建立健全政府打假协调机制情况。
  (三)政府打假协调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打假工作情况。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流通等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情况。
  (五)对本行政区域内被省政府定为打假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产品整治情况。
  (六)配合上级或外地执法部门依法到本行政区域开展打假执法情况。
  (七)支持本行政区域内执法部门开展打假工作情况。
  (八)打假执法环境情况。
  (九)依法查处涉嫌犯罪制假售假案件情况。
  (十)对国家有关部门或省打假办督办的制假售假案件的查处情况。
  (十一)对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打假重点项目的整治情况,或被国家、省新闻媒体披露的制假售假案件(事件)的查处情况。
  (十二)对打假工作中违法违规公职人员查处情况。
  (十三)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教育情况。
  (十四)打假工作综合整治情况。
  (十五)其他需要考核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
  (一)考核工作采取自评考核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打假办具体组织实施。
  (二)自评考核。原则上每年一次,由打假工作责任人认真总结本地区(或分管职责范围)内的打假工作情况,对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填写自评考核表,连同本市打假工作自评报告于每年1月15日前报省打假办。各地自评情况由省打假办汇总后报省政府。
  (三)组织考核。在自评考核基础上,原则上两年进行一次,也可视情况不定期考核。
  1.考核组由省打假办召集,省打假联席会议主要成员单位派出人员组成,也可以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考核工作。
  2.组织考核应提前1个月通知被考核的市政府及其打假工作责任人。
  3.考核工作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听取打假工作责任人及有关部门汇报,了解相关情况。
  (2)查阅相关文件、会议记录和案件办理材料。
  (3)视情况对生产企业和市场进行现场检查。
  (4)向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企业、新闻媒体、群众代表了解被考核市政府打假工作情况及其评价意见。
  (5)考核组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合议评分,提出考核评价和整改意见报省打假办。
  (6)省打假办在考核工作结束30日内,汇总对各市的考核评价和整改意见,报省打假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书面通知各市政府及其打假工作责任人。
  (7)市政府对考核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考核结论通报之日起15日内,向省打假办提出书面意见,由省打假办召集考核组复核,提出复核意见报省打假联席会议审定。
  (8)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根据考核评价和整改意见,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并报省打假办备案。
  (四)自评考核表和组织考核评分标准由省打假办另行印发。
  (五)各县(市、区)政府打假责任人考核工作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组织实施。

  四、奖惩措施
  (一)考核结果优秀的,省政府予以表彰;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越权渎职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法依规予以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关于统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等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关于统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的通知

1996年4月9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各地商检局,各贸促分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实施办法》于1992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与其相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由贸促会和国家商检局分别印制。为了贯彻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原产地证书签发工作的重要指
示,使管理工作规范化,达到“统一格式、统一收费标准和统一管理手段”并使之符合国际惯例,配合实施EDI工程,现决定统一使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推荐标准格式,并由外经贸部统一印制。
新标准格式证书将于1996年7月1日正式使用。1996年7月1日至1996年9月30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内,贸促会和国家商检局负责印制的原证书和新标准格式证书可交叉使用。1996年10月1日起全部使用新标准格式证书,贸促会和国家商检局印制的原证书停止使
用。
外经贸部将委托上海市外经贸委在由外经贸部指定的上海外贸印刷厂统一安排原产地证书的印制工作。现将具体内容及要求通知如下:
一、证书正本为浅蓝色水波纹,以长城图案作为暗影,正本背面和第二联碳素色为墨绿色,第三、第四联碳素色为蓝色。证书的编号以年号区分,年号后加七位编号,编号为全国顺序号,如961234567。
二、证书不得跨年度使用,当年出口的货物用当年的证书,即以货物离开中国的时间进行计算。
三、各签证单位之间的空白原产地证书可根据需要在系统内相互调剂使用,但需向上海市外经贸委备案,以便进行跟踪统计和事后查询。
四、证书征订每年两次,5月20日至30日为第一次征订时间,9月20日至30日为第二次征订时间,贸促会和商检系统各签证单位(不包括各签证分点)须分别将本单位下半年度和次年上半年度所需证书数量告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市外经贸委根据征订数量安排印刷。
五、上海市外经贸委须于6月底前和11月底前按征订数量将证书寄到各签证单位。各签证单位自行将证书按时转送到各签证分点。
六、证书工本费单价为0.88元/份,不包括运费。印刷厂发货后,凭发货单分别向各签证单位按实际支出收取运费。
七、一般原产地证签证收费按《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发布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收费办法及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1994〕794号)规定执行。
八、各签证单位应按规定时间将征订证书数量告上海市外经贸委。
联系人:贸管处 田燕
电 话:021—62751975
021—62752200—贸管处
传 真:021—62751917
各签证单位在征订数量同时请将证书款项电汇上海外贸印刷厂,该厂地址:
上海市中山南路600号
邮 编:200010
帐 号:4036—80900063754
联系人:虞坤海
电 话:021—63775841—113
021—63771080
传 真:021—63767691
请各签证单位将在今年7月1日启用时所需新证书征订数量于5月10日前告上海市外经贸委(贸管处),同时将各签证单位的收件人名称、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具体联系人、电话、传真告上海市外经贸委。
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