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办理1998年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21:54:00   浏览:983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办理1998年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办理1998年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1998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工作将于3月1日开始,财政部门办理兑付的国债品种比往年增多,计息方法比较复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早部署,确保还本付息工作顺利进行。现根据财政部“关于下发《1998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办法》的通知”(财国债字〔1998〕9号)文件
规定,就财政部门办理到期国债兑付的有关具体事宜规定如下:
一、1998年财政部门办理到期国债还本付息的计息方法
1.1993年向社会发行的五年期国库券(无记名实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还本付息。该债券计息本金不变,利息分段计付:1993年3月1日至1993年6月30日,计息期4个月,年利率15.86%,不实行保值贴补;1993年7月1日至1998年2月
28日,计息期56个月,在年利率15.86%的基础上,加人民银行公布的1998年3月份保值贴补率计算利息。每百元本息计算公式为:100+〔100×(15.86%÷12×4)〕+100×〔(15.86%+保值贴补率)÷12×56〕。如果1998年3月份银行
保值贴补率为0%,则每百元到期国债应付本息为179.3元。
2.1995年向社会发行的三年期无记名国库券(实物券),于1998年3月1日到期,年利率14.5%。每百元到期国债本息的计算公式为:100+100×3×14.5%=143.5(元)。
3.1995年采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库券,从1998年3月1日起陆续到期(对月对日计算)兑付,计息截止期为1998年7月31日。该债券未持满三年的不实行保值贴补,利息按下列分档年利率计付:不满半年不付利息;满半年
不满一年,年利率9.36%;满一年不满二年,年利率11.34%;满二年不满三年,年利率12.42%。1998年7月31日(含本日)以前持满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础上加该债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贴补率计付利息。
4.1995年采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发行的凭证式(二期)国库券,从1998年11月21日起陆续到期(对月对日计算)兑付,计息截止期为1998年12月16日。该债券未持满三年的不实行保值贴补,比照上述1995年凭证式(一期)国库券分档年
利率计付利息。1998年12月16日(含本日)以前持满三年的,在年利率14%的基础上加该债券到期月份的保值贴补率计付利息。
例如:投资人于1995年6月5日购买1000元凭证式国库券,1998年6月5日到期,持有期满三年,按年利率14%支付利息;若1998年6月份保值贴补率仍为0%,则应得利息为1000×3×14%=420(元)。
又如:投资人于1995年10月6日购买1000元凭证式国库券(为二次卖出的凭证式一期国库券),在1998年6月5日办理兑取时,实际持有天数为959天(一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按年利率12.42%计算,应得利率为1000×959×(12.42
%÷360)=330.86(元)。
以上到期国债利率均按单利计算,逾期不加计利息。对于享受保值政策的国债,按照人民银行关于储蓄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在规定的兑付期内如不公布保值贴补率,则保值贴补率为0%。
二、1998年财政部门办理特种定向债券付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1.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期限五年)为附息国债,9月3日(节、假日顺延)支付第二年利息,年利率8.8%。
2.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期限五年)为附息国债,9月22日开始(按交款日对月对日,节、假日顺延)支付第一年利息,年利率8.8%。
三、实物国库券兑付的具体规定
1.1993年五年期国库券和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的集中兑付期从1998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为了解掌握兑付进度,应建立必要的报告制度,3月份是兑付高峰期,各地应分别于3月13日、3月23日、4月3日以前报送旬报表;4、5、6各月月后的第三天应
按时报送月报表;在集中兑付期内,根据兑付的实际情况可随时报送资金申请报表,以保证兑付工作顺利进行。从7月1日开始,转入常年兑付期,各地仍应在各月月后的第三天按时报送国债常年兑付月报表(报表格式见附件一)。
2.集中兑付期终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在1998年8月10日前,据实向财政部报送已兑付实物券面的销毁申请报告,并附有相应的“已兑付实物券面汇总清单”,财政部在审核无误后,下达委托销毁通知书,要
求对上述券面在10月31日前实施销毁。
3.1998年度国债兑付资金结算的截止期为11月30日,从1998年12月1日(含本日)起发生的兑付业务纳入下一年度统一结算。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在11月30日后尽快结清全年的兑付帐务,务必于1998年12月31日前向财政部报送“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
告表”(附件二)及相对应的“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附件三)。“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反映的是从1997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实际兑付的到期国债(含以前年度到期国债)和按年付息国债的资金额;“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反映的是从1997
年12月1日起至1998年11月30日止已兑付的实物国债券面明细,它附有两个分表:“已销毁券面表”和“剩余券面表”(两个分表以附件三代用)。总表中的券面数额应等于“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中的本金数额(因到期的凭证式国债兑付资金为全额拨付,因此,报
表中均不含该券种的兑付数额),对剩余的已兑付券面,要求在1999年一季度内报送销毁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实施销毁,并单独出具销毁公证书。
4.各地上报的各类兑付报表是落实兑付政策、进行资金管理及年终资金结算的依据,具有严肃性,各地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和领导,规范运作,对资金运用与兑付进度不平衡的地区,要及时进行调剂;对兑付报表工作做得好的地区,要予以表扬;对虚报兑付进度的,要追
究责任。
5.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全国各地托管库托管的1993年五年期国库券和1995年三年期国库券的兑付、券面的清点、验收、上报确认数及券面销毁工作,按已下发的财国债字〔1998〕2号文件规定办理。接收交易所的兑付券面数,不在财政部门兑付(旬)月
报表及兑付收尾报告表中列报,该部分券面的兑付资金,由财政部直接向各证券交易所拨付。
四、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具体规定
1.办理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程序:
(1)购买人持“凭证式国库券收款凭证”到原经办网点办理兑付时,应出具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原留有印鉴的,购买人应在收款凭证(第二联)上加盖原留印鉴。经办人员根据备查凭证(第三联)对收款凭证(第二联)的真伪进行审核并核对所记载的有关内容,核查无误后,
按本文第一条第3、4款的规定计算应付利息。
(2)经办人将“兑付日期”、“适用年利率”、“实际持有天数”、“应付利息”等填入收款凭证第二、三联(套写),并加盖“付讫”戳记,核对无误后将应付本息交付购买者,收留收款凭证第二联作会计原始凭证,第三联继续留存备查。
(3)每日营业终了,经办单位依据收款凭证第二联编制汇总记帐凭证,记录有关会计科目,逐笔登记“1995年凭证式国债(第×期)兑付序时登记簿”。
2.发行期内购买的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时(对月对日)不收取手续费;发行期后购买的凭证式国债,在该债券兑付期开始(1995年凭证式一期国库券为1998年3月1日、1995年凭证式二期国库券为1998年11月21日)后,不收取手续费。
3.财政部依据各地凭证式国库券发行时分月缴款记录,将1995年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应拨资金分月足额拨付各省级财政部门。鉴于该项资金中央对各省级财政部门采取全额兑付方式,年终不办理资金结算,因此,1995年凭证式国库券的兑付情况,不在兑付报表中列报,该债
券的债权偿付,中央财政不再承担,由各省级财政部门全权负责。为此,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加强对该项兑付资金的管理,今年是财政部门办理凭证式国库券兑付的第一年,要建章建制,为今后该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各省级财政部门可比照本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具体管理办
法。
4.凭证式国库券计息较为复杂,各地在兑付前要认真做好基层经办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达到柜台操作熟练,办理手续准确无误,各项备案记录完整、准确。
五、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手续,由经办该项业务的各级财政部门办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在规定的付息之日(节、假日顺延),根据与购买单位签订的委托转帐协议,将应付利息款一次全额划拨至购买单位指定帐户。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资金,财政部于付息日前全额核定给各省级财政部
门,年终根据实际付息情况统一结算。为掌握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情况,各地应按报表制度的有关要求,按时报送特种定向债券的实际付息进度。
六、以前年度到期应兑未兑的各类国债,仍可继续办理兑付手续,计息办法按原规定执行,逾期不加计利息。为方便群众兑付,在集中兑付期截止后,各县级以上城市的财政部门和银行均应设立常年兑付点,办理各年度到期国债的常年兑付业务。1989年至1991年发行的特种国
债,目前仍有一部分未办理兑付手续,各级财政部门的经办单位要继续做好催兑工作。
1992年三年期国库券的兑付,仍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财国债字〔1995〕43号文件规定,到当地财政部门指定的国债服务部办理兑付,未设立国债服务部的地方,可由当地人民银行指定网点办理。对于收缴封存的1992年三年期变造国库券,暂不办理兑付,另案处理。

七、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国债兑付资金的管理,兑付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各地要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随时掌握兑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兑付资金落到实处,保证兑付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凭证式国库券的兑付手续费为兑付本金的3‰,财政部在分月拨付凭证式国库券兑付资金时一并拨付各省级财政部门;特种定向债券的付息手续费为实付利息资金额的0.6‰,待全年国债兑付工作结束后,与其他国债的兑付手续费一同拨付;其他国债的兑付费及拨付办法仍按原
规定办理。
附件:一、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 月 (旬)国债兑付
报表
二、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
三、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
附件一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 月 (旬)国债兑付报表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本月(旬)|累计兑付| |累计兑付|累计兑付|
| 项 目 | | |年利率| | |
| |兑付本金 | 本金 | | 利息 | 本息 |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1995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小计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小计 | | | | | |
|-------------|-----|----|---|----|----|
|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合计 | | | | | |
----------------------------------------
注:1996、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为按年付息债券,本表只反映已支付利息额,
本金数不列入表中。
附件二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收尾报告表
(兑付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累计兑付| |累计兑付|累计兑付|填报单位(章):|
| 项 目 | |年利率| | | |
| | 本金 | | 利息 | 本息 | |
|-------------|----|---|----|----|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负责人(章):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
|1995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经手人(章):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
|小计 | | | | | |
|-------------|----|---|----|----| |
|1996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合计 | | | | | |
-------------------------------------------
注:1996、1997年特种定向债券为按年付息债券,本表只反映已支付利息额,
本金数不列入表中。
附件三
省(市)财政部门1998年国债兑付券面汇总表
(兑付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制表时间: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 合计 | 壹元 | 伍元 | 壹拾元 | 贰拾元 | 伍拾元 | 壹佰元 |
| 券种 |-----|-----|-----|-----|-----|-----|-----|
| |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
|-------------|--|--|--|--|--|--|--|--|--|--|--|--|--|--|
|1981年国库券(12年)| | | | | | | | | | | | | | |
|-------------|--|--|--|--|--|--|--|--|--|--|--|--|--|--|
|1981年国库券(11年)| | | | | | | | | | | | | | |
|-------------|--|--|--|--|--|--|--|--|--|--|--|--|--|--|
|1981年国库券(9年) | | | | | | | | | | | | | | |
|-------------|--|--|--|--|--|--|--|--|--|--|--|--|--|--|
|1982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3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4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5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6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7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8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89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0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1年国库券 | | | | | | | |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2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3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3年国库券(5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4年国库券(2年期)| | | | | | | | | | | | | | |
|-------------|--|--|--|--|--|--|--|--|--|--|--|--|--|--|
|1995年国库券(3年期)|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1988年建设债券 | | | | | | | | | | | | | | |
|-------------|--|--|--|--|--|--|--|--|--|--|--|--|--|--|
|1989年保值公债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1989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1990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1991年特种国债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伍佰元 | 壹仟元 | 伍仟元 | 壹万元 |特种国债 |
-----|-----|-----|-----|-----|
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张数|金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分表“已销毁券面表”和“剩余券面表”可用本表填报,并在表头分别注明。



1998年2月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8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4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5月9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办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人使用。
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二条 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应当追缴,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活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挪用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第三条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挪用公款五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数额标准,参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
第四条 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第五条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
第六条 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七条 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八条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固定资产贷款暂行办法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固定资产贷款暂行办法
1998年7月3日,国家开发银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外汇固定资产贷款(以下简称“外汇贷款”)的管理,规范借贷行为,提高外汇贷款资产质量,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以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根据《贷款通则》、《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发银行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国家有关外汇管理的规定开展外汇贷款业务,并按照审贷分离和资金使用的政策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自主发放贷款。
第三条 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局是办理外汇贷款的业务管理部门。

第二章 贷款的对象、条件和使用范围
第四条 外汇贷款的对象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或经开发银行认可的,具备贷款条件和外汇还款能力的法人(以下简称“借款人”)。
第五条 借款人申请外汇贷款,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人有健全的经营管理机构、合格的领导班子以及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业务规章制度;
(二)借款人所有者权益占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项目自有资金应存入开发银行或其指定的代理行;
(三)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已经有权机关批准,并列入国家或地区利用外资计划以及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四)资金投向正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
(五)建设配套条件齐备,其他资金落实;
(六)产品有市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可靠的外汇还款来源;
(七)能够按照开发银行的要求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如由第三方保证,则保证担保人应具有可靠的外汇还款来源。
第六条 外汇贷款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批准使用外汇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高科技中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他外汇贷款项目。

第三章 贷款的方式、种类、期限、利率和费用
第七条 贷款方式
外汇贷款方式为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又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开发银行原则上不发放外汇信用贷款。
第八条 贷款种类
外汇贷款种类包括:
(一)现汇贷款是指开发银行利用自有外汇资金发放的贷款;
(二)境外筹资贷款是指开发银行利用以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国外出口信贷、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方式筹措的外汇资金发放的贷款或转贷款;
(三)国家外汇储备贷款是指开发银行利用国家外汇储备发放的贷款。
第九条 贷款期限
(一)现汇贷款的期限,根据项目的建设期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由开发银行与借款人具体商定,其中小型项目一般不超过5年,大中型项目一般不超过10年;
(二)境外筹资贷款的期限,参照国外贷款协议规定的期限由开发银行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国家外汇储备贷款的期限,按照国家外汇储备贷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贷款利率
(一)现汇贷款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按照中国银行公布的不同期限外汇贷款利率和同业水平确定,可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
(二)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的贷款利率根据境外筹资成本、借款人资信以及项目情况确定,出口信贷、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的转贷款利率,采用在国外贷款协议的利率基础上加一定利差的方式确定;
(三)国家外汇储备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贷款费用
外汇贷款的费用包括:
(一)国外贷款协议规定包括的但不限于风险费、承诺费、管理费、代理费以及其他杂费在内的各种贷款费用;
(二)开发银行外汇贷款协议或转贷款协议所规定包括的但不限于律师费、杂费等在内的各种外汇贷款费用。

第四章 贷款的申请、评估和审批